投資金律 | 現金流

最後更新:2022-06-25

「好好念書,考一所好學校,出社會以後才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。」這是我們從小被灌輸的觀念,更甚者,我們也正在向下一代傳遞同樣的概念。

但是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,無薪假時有所聞,總讓人不禁憂心:倘若今天換成自己,當穩定的薪水不再穩定,手上的現金能夠支撐自己多久不工作?

身處職場的您我,不論在職時的薪水有多高、名片上的頭銜有多響亮,一旦停止工作,曾經再高再豐厚的薪水,也都將悉數歸零。正因如此,投資理財的目標,從來就不是追求職場上的高薪,而是在於累積「能夠創造現金流的資產」。

什麼是現金流?

舉凡每月收入的薪水、支出的房貸、車貸、水電瓦斯費等等,只要是「持續性」的現金流入(收入)或者現金流出(支出),都稱之為現金流。

現金流量示意圖

如上表所列,每天一杯超商咖啡的支出看似不多,但若改以現金流的角度來重新思考,一天一杯咖啡竟然比每2年換一支iPhone手機還要昂貴,換言之,只要每天節省下一杯咖啡的價格,就可以確保自己每2年能換一支新的iPhone!(延伸閱讀:一杯咖啡的價值)

現金流除了可以用來抓漏,揪出日常生活中看似便宜、實則昂貴的消費支出外,更可以用來衡量自身的財務狀況是否健全。

舉例來說,許多朋友的薪資收入在每月的現金流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(甚至是全部),換言之,一旦因故(無薪假、生病受傷等)被迫停下手邊的工作,現金流就會開始入不敷出,初期尚能以過往的儲蓄來填補缺口,但無薪的日子一長,收支失衡的情形便會愈發嚴重。

為了避免陷入這般宭境,逐步降低薪資收入(主動收入)佔現金流的比重,降低自身對於薪水的過份依賴,應該是個不錯的方向;反過來說,就是要一步步拉升非工作收入(被動收入)的佔比,達到不工作也有現金流入的境界!

尤其對於退休人士而言,現金流甚至能起到精神層面上、幫助切換成退休心境的功效。這又怎麼說呢?

老王去年剛從職場上退休,好不容易存妥千萬退休金的他,按理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用來擁抱興趣、享受生活,可是回顧一年多來的退休生活,卻過得相當徬惶,總是擔心在沒有收入來源的情況下,哪天終究會把錢花光。坐吃山空的煩惱,始終揮之不去。最近甚至開始盤算著,是不是要拿退休金出來投資、做點小生意,或者去應徵住家附近的大樓保全,好歹有份收入,能讓心裡踏實一些。

相較之下,於同一時間退休的老陳,這一年多來則顯得忙碌許多,先是帶老婆飛了2趟日韓自由行,四處看展,蒔花弄草,資助小孫女的幼稚園註冊費,最近剛新認識一眾山友,相約挑戰登百岳,生活好不忙碌、樂在其中。

存量概念vs流量概念

回頭來看,老王退休後的每筆消費都逕由本金支付,花費愈多、剩餘的退休本金自然愈少,時日一長,這種採取坐吃山空的消費模式,終究養成「有錢也不敢花」的習慣。

老陳則大不相同,他從來不花費「退休金(資產)」本身,而是選擇用退休金所產出的「現金流」來支付日常開銷,只要確保資產無損,便有源源不絕的現金流可供花用。

上述這種只花現金流、不花現金的消費模式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一書早在距今20年前即已提出,作者羅伯特·清崎在書中說道,自己想買台價值仟萬元的跑車,但是不願意從口袋裏掏出現金來達成,而是選擇先投資資產,再用資產所創造的現金流來達成擁有跑車的夢想。

再回到前述的例子,我們已經知道,每天一杯咖啡的金流支出,比起每2年換一支iPhone手機還要昂貴,換言之,只要每天節省下一杯咖啡,就能將現金流「置換」成一支iPhone!

但這充其量只是將原有現金流的支付對象,從A(咖啡)改成B(手機),我們不過是選擇了犧牲A、來成就B而已,對於自身的財務情形並沒有任何幫助。

現金流之於個人理財

不妨再進一步換個思維,只要我們能穩定創造出每天33元、每月1,000元的現金流,不就等於這輩子都有iPhone可以用,而且每隔2年還能換一台新的!如果再更努力一點,將每天新增的現金流提高到83元,那不就魚與熊掌兼得,既得咖啡、又得iPhone!

當我們成功開創現金流,來成就小確幸之後,若能持續將日常生活中的各項開銷,逐步替換成以現金流來支付,不正是一步步邁向財務自由?同時也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退而不敢休的老王。

由此可知,現金流作為一切理財的基礎,不僅能用來支付帳單、買下小確幸,最終甚至能買回自己的人生控制權。

發表迴響